ubuntu server-引导过程

BIOS/UEFI

打开黑箱看看里面

操作系统是如何启动的

三个彼此独立但相互关联的过程

1.Bios/UEFI自检过程(POST)

1
2
3
4
- 加电自检
- 硬件识别与检测

# UEFI比较新,原理和效果不一样

2.Boot Load加载执行过程

1
引导加载程序允许您选择想要引导的操作系统

3.操作系统启动过程

1
启动各种服务及操作系统本身
BIOS

打开黑箱看看里面

主板芯片(计算机运行的第一个程序)

1
2
3
4
5
6
7
- 执行基本的检查或开机自测(POST)
- 识别连接在计算机上的所有硬件、可用性、底层参数
        例如内存、硬盘、键盘和显卡等
- 不同的BIOS可以设置检查参数
- 轮训硬盘控制器,启动其板载芯片,配置RAID等
- 引导顺序
- 不当的配置可导致计算机无法使用
UEFI

打开黑箱看看里面

较新的主板支持UEFI (2015年以后)

1
2
3
4
5
6
7
- 视觉上与BIOS相似,但原理极不相同
- 运行速度略快于BIOS
- 创建UEFI是为了克服BIOS的故有缺陷
    - BIOS运行基于16位处理器,UEFI基于现代处理器
    - 内存使用量方面,BIOS有 限,UEFI按需要量使用
    - BIOS只能读取MBR引导操作系统; UEFI可读取系统安装时划分的独立分区
    - BIOS支持最大2T的硬盘,UEFI使用GPT分区表,最大支持8-9Z硬盘
安全引导(Secure-boot)

打开黑箱看看里面

1
2
3
4
5
- 恶意软件可通过Boot Loader加载到系统中
- UEFI提供了安全引导 Secure-boot
- 加载前通过公钥/私钥验证签名的引|导加载程序和硬件
- 64位操作系统支持Secure-boot,某些硬件无法更改操作系统类型(如某些电脑厂商不让电脑装其他系统,他给锁死了,要问好Secure-boot能不能关或在开启Secure-boot时候能不能按其他系统。其实建议Secure-boot开启)
- 目前绝大多数硬件同时支持BISO/UEFI,可自行选择启动
硬盘分区表

打开黑箱看看里面

1
2
3
- 分区表通常位于硬盘起始位置
- 记录硬盘的划分情况
    - 两种类型:MBR / GPT

Boot Loader

打开黑箱看看里面

  • BIOS/UEFI不关系统安装的操作系统
  • POST自检结束后,BIOS/UEFI读取硬盘Boot Loader
  • 读取并执行Boot L oder,由其引|导操作系统
  • Linux世界里两大Boot Loader程序
    • LILO:基本已被废弃
    • GRUB:目前绝大多数发行版采用
BIOS引导过程

打开黑箱看看里面

BIOS -> Boot Loader (GRUB2) 第一阶段:boot.img读取并运行MBR硬盘起始的446字节
第二阶段:boot.img 查找并运行core.img (通常位于MBR Gap)
core.img的任务是访问/boot/grub,加载该目录下的所有模块
加载启动菜单,自动或手动选择进一步引导的系统内核

UEFI引导过程

打开黑箱看看里面

第一阶段

  • UEFI读取GPT分区表,找到EFI分区(格式Fat32 / 大小默认537M / boot esp )
  • 从中读取、执行boot loader代码,加载模块
  • 命令partedprint (读的是文件:/boot/efi/EFl/ubuntu/ grubx64.efi)
1
2
3
4
5
sudo parted    
# 查看 分区的信息
print

# disk 工具也可来查看分区

第二阶段

  • 查找/boot/grub/x86_ 64- -efi/core.efi 执行
  • 生成GRUB2菜单, 选择不同内核引导系统(内核二进制文件:vmlinuz-<release- number> )
  • 加载硬件驱动文件initrd.img到内存中,然后控制权交给内核,继续引导
  • 系统加载systemd / upstart / init, 启动各服务

GRUB2

GRUB是一个强大的多引导加载程序

1
2
- Windows --下的引导程序--> ntldr    # 不兼容Linux
- MacOS ---> Boot Camp

两种启动方式

1
2
-直接查找和加载所需的内核
-加载另一个引导加载程序

操作系统引导的四个核心组件

1
内核文件、驱动器名称、内核文件所在分区号、初始化RAM盘
GRUB菜单

GRUB菜单文件

1
2
3
4
/boot/grub/grub.cfg (自动生成,不可修改)
主要来源文件/etc/grub.d/*

菜单定义: menuentry / submenu

显示菜单

1
2
3
4
- Vi /etc/default/grub 
    GRUB_TIMEOUT_STYLE=menu    # 让他显示菜单
    GRUB_TIMEOUT=100    # 超时时间(100s如果不做选择,就启动默认的)
 sudo update-grub

单用户模式 类似于Windows启动时F8灾难恢复模式 BIOS: Shift UEFI: Esc

GRUB菜单 -“e" -在引导项最后增加“single" - Ctrl+ X 进入

手动生成GRUB菜单文件

1
sudo grub-mkconfig --output mygrub.cfg

安全风险

1
恶意用户可能修改boot loader, 造成安全问题

设置GRUB密码

1
2
3
4
sudo vi /etc/grub.d/40_custom    # custom的文件在更新系统后不会被覆盖
    set superusers=xps
    password yuanfh pass123
sudo update--grub

以上明文存储GRUB密码存在风险隐患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# 使用工具 grub-mkpasswd-pbkdf2
grub-mkpasswd-pbkdf2    # 输入密码,会生成一段密文
sudo vim /etc/grub.d/40_custom
    password_pbkdf2 xps grub.pbkdf2.sha512 ......    # 上面的密文放到配置文件中
    
sudo update--grub

# 此方法不适合远程托管到IDC机房的机器(一重启在grup时就要输入密码,此时SSH还未连接)

# 指定启动项用户
menuentry --> --users xps

其他BootLoader(LILO, Grub之外的)

1.SYSL INUX

1
从FAT分区引导系统的BootLoader (U盘启动时)

2.EXTL INUX

1
2
# 小型的Linux
从ext2、ext3、 ext4、 btrfs引导系统的小型BootLoader

3.ISOL .INUX

1
2
3
# 光盘启动
从LiveCD、LiveDVD引导系统的BootLoader
# isolinux.bin 映像文件; isolinux.cfg 配置文件

4.PXELINUX

  • (无盘站–>无硬盘)从网络服务器引导系统的BootLoader
  • PXE(Pre-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)
  • 使用DHCP为工作站分配IP
  • 使用BOOTP加载BootLoader映像
  • TFTP将引导映像传输至工作站(基于UDP协议)
  • /tftpboot/ pxelinux.0 : PXE BootLoader
  • /tftpboot/ pxelinux.cfg :配置文件
  • 目前新版支持NFS、HTTP、FTP服务器

系统无法启动!

两大问题原因

  • 内核问题:手动安装内核时缺少模块、库文件(发行版错误)
  • 驱动器故障:无法读取根驱动器

处理办法:

  • 使用先前无故障版本内核引导系统
  • 单用户模式(指定内核参数)
  • 对于驱动器故障,可以使用救援盘(CD/DVD、USB) 检修硬盘:fsck /dev/sda1

显示GRUB菜单

  • 可以开机一直按住ESC键、或SHIFT键(在故障发生时,且没修改过grup菜单显示时)

操作系统启动

服务/Service (windows) ==后台/daemon (Linux)

INIT:内核引导后运行第一个程序INIT,初始化操作系统并启动服务(直到关机) - 内核加载后的初始化进程,用于启动其他程序 - 所有服务启动由init 程序处理(PID=1) ,所有系统服务进程都是其子进程 - pstree -p 1
- /usr/sbin/init -> /lib/ systemd/systemd 现在的init程序早已不是以前那个init,只是沿用,实则是个符号链接 - 早期版本配置文件:/etc/inittab (ubuntu无此文件!)

三种INIT

接上面

1.SysV / SysV-init 源自UNIX System V (目前老版本Linux还在使用)

2.Upstart 兼容SysV,Ubuntu意图用于替换SysV,其他发行版也有使用 几乎没有完整实现的Upstart(Ubuntu自己都不用Upstart了)

3.Systemd 目前主流发行版使用systemd-sysv包兼容SysV格式的initd脚本 始于2010年,是目前最新的系统初始化后台程序; 速度更快,效率更高

SysV

  • 分成不同运行级别的一组Shell脚本(哪些程序,什么时候运行)
  • 每个程序有一个独立的脚本控制其启动或停止
  • 系统启动时进入一个运行级(一组随系统启动的程序)
  • 内核启动首先读取运行级别配置文件,决定进入哪个运行级
  • 运行级别:
1
2
3
4
5
6
7
8
0  关机
1  单用户模式(系统维护)
2  Debian多用户图形模式、
3  多用户文本模式
4  未定义
5  RedHat多用户图形模式
6  重启系统
# 不同发行版可能略有不同
在不同运行级下启动程序的方法

方法1:/etc/ inittab:定义不同运行级下启动的程序,每行定义一个应用程序

1
2
3
4
5
id:runlevels:action:process
#- ID: 包含1-4个字符,唯一标识一个程序
#- runlevel: 运行级列表(在哪个运行级中运行该程序,例如: 345)
#- action:
#- id:3:initdefault: 系统启动后默认进入的运行级

方法2:启动脚本 /etc/init.d/下的脚本 /etc/rc1.d为例是不同级别1下要运行的程序(符号链接),K开头表示kill掉,S是启动,后面数字的值代表优先级,最后面代表程序的名称

除了运行级,SysV也使用启动脚本控制程序启动、停止 启动脚本存放于/etc/init.d/中,通过/etc/rcX.d/目录调用(X 运行级) 脚本文件名S: Start; K: Kill/Stop 数字表示优先级(依赖顺序) 通过具体脚本启动停止程序稍嫌麻烦,系统包含工具指定脚本的运行级

1
2
3
4
5
6
# 给我们提供了管理工具
chkconfig / update-rc.d  #用于查看和修改程序的运行级(RedHat / Debian)
chkconfig --list <program_name>    #查看
chkconfig -- levels 12345 <program_name> on    #设置
update-rc.d program defaults / update rc.d <program_name> remove
update- -rc.d -f <program_name> start 40 2 34 5. stop 80 0 1 6. #具体运行级别和顺序(在那几个级别启动这个程序,在那几个级别stop这个程序)  40、80指在具体运行级中程序的启动顺序(0-99)

action字段(在Ubuntu中已经找不到了)

  • boot 进程在系统扃动时启动
  • bootwait 进程在系统启动时启动,系统会等待它启动完成
  • initdefault 系统默认进入的运行级别
  • kbrequest 进程在按下特殊的组合键后启动
  • once 当进入运行级别时,进程启动一次,后面down了也就不管了
  • powerfail 系统关闭时才运行
  • powerwait 系统关闭时才运行,系统将等待其运行完成
  • respawn 进入运行级时启动,并在终止时重新启动(病毒可以这样,你杀掉之后过一会又会起来)
  • sysinit 在boot和bootwait项之前启动
  • wait 进程启动一次,系统等待其完成

查看系统运行级

1
2
3
4
runlevel    # 显示之前和现在的运行级
N  5    # 上面命令的执行结果
# N    表示系统【之前】处于原始boot运行级
# 5    表示【当前】运行级

更改运行级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init 6    # 重启系统(teljinit)
init 0    # 关机

# init的问题在于命令立刻生效。这对个人电脑没有问题,但对多用户环境有影响(可能造成其他用户也...)
# 多用户环境,建议使用shutdown、halt、 poweroff、 reboot (时间、通知)

## 接受别人给发的通知
mesg y    # 开启
mesg    # 查看

who -T    # 第二列终端前面如果有+号,表示他允许别人给他发消息

write xps tty1     # 给指定用户在某个指定的终端发送消息
#运行后直接写消息就行

wall xxxxxxx   # 给所有登录用户发消息(广播)

Upstart

  • 操作系统的复杂度不断上升,造成SysV脚本越来越复杂
  • ubuntu官方开发Upstart用于替换SysV
    • 处理可热插拔设备在Linux系统中造成的动态环境
    • 使用公钥/etc/init/文件夹替代/etc/inittab 和/etc/init.d 中的启动脚本
    • 每个程序和服务在init文件夹中都有一个<program_name>.conf配置文件

启动和停止服务

1
sudo start/stop bluetooth        # ubuntu中没有

Linux Standard Base (LSB)

  • 是一些Linux发行版协商共同支持的规范
  • 目的是在不同Linux发行版之间创建一 致的使用体验
  • LSB定义了标准的init命令:·start、 stop、 restart
  • 所有遵循L SB的Linux发行版都应该支持以上命令
  • 但是Debian等发行方退出了LSB组织,目前ubuntu中不包含
1
lsb_release -a    # 

Linux世界可能会日趋分裂,统一用户体验的缺失势必提高用户的学习成本

Sytemd(目前最主流)

  • 由RedHat开发,并迅速流行于Linux世界

    • Systemd 在系统初始化的方式上引入了一个主要的范式转换,并引起了一些争议
    • 它放弃使用多 个小型初始化脚本,转而使用单一程序,配合每个服务独立的配置文件
      • 这违背了早期的Linux哲学(小而专著是性能、稳定、安全性的基础)
  • 放弃了初始化脚本和运行级,Systemd创造了target / unit的概念

    • unit用来定义service、action
    • 由名称、类型、配置文件组成
    • 常见unit类型
    1
    
    automount、 device、 mount、 path、 service、 snapshot、 socket、 target 等等
    

unit的命名方式

1
name.type    # 如sshd.service

当前系统已加载的unit

1
systemctl list- -units     # 查看

Systemd 使用service类型的unit 管理后台服务

target 类型组合多个unit实现同时启动

1
2
3
例如network.target组合了所有用于启动网卡的unit
系统初始化过程中,target 类似于SysV中运行级别的概念
一个target对应- -组service

配置unit 每个unit需要一个配置文件来定义需要启动、如何启动什么程序 配置文件路径/lib/systemd/system/,不同版本,路径不尽相同

1
2
3
4
5
cat /lib/systemd/system/ssh.service
    ExecStart    #指定运行程序
    After    #依赖的服务(先于ssh服务运行的程序)
    WantedBy    #指定target (运行级)
    Restart    #何时重启

tartget配置文件

1
2
3
定义需要启动的unit(不定义具体程序)
# 以graphical为例
cat /lib/systemd/system/graphical.target

默认target

1
2
# 系统引导后默认启动的target(default.target)
/lib/systemd/system/default.target -> graphical.target    # 只需对目标做个软链接

systemctl程序

1
2
3
4
5
# 常用参数
list-unites / start / stop / restart / reload /status /
enable / disable    #计算机每次引导时启动/禁用
isolate             #启动指定单元(停止其他所有单元)
default    #修改默认target

兼容SysV

1
2
3
4
5
6
7
8
# 对应的运行级别
/lib/ systemd/system/runlevel0.target    # poweroff.target
/lib/ systemd/ system/ runlevel1.target    # rescue.target
/lib/ systemd/ system/ runlevel5.target    # graphical.target
/lib/ systemd/ system/ runlevel6.target    # reboot.target

# 比如,进入到运行级别1
systemctl isolate runlevel1

内核

Linux系统组成

  • Linux内核
  • GNU系统工具
  • 图形化桌面环境
  • 应用软件

内核控制计算机软硬件

  • 由L inus Torvalds(当年是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)创造,
  • 直到目前为止的负责人(Linux Foundation)

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

  • 管理系统的内存

  • 管理软件程序

  • 管理硬件

  • 管理文件系统

  • 如何安装内核(其不同的组成部分)?

  • 如何创建新内核(支持新硬件和软件特性)?

  • 如何管理内核及内核模块?

内存管理

  • 在系统的内存容量限制下,控制程序如何运行
  • 除管理物理内存,操作系统还负责创建和管理虚拟内存
    • 虚拟内存并非真实存在,它利用硬盘空间创建并当作真实内存使用(SWAP)
    • 内核将一段时间不活跃的内容页转储到SWAP,并在需要时重新读入物理内存
    • Swapping out机制使系统认为自己拥有更多可用的内存空间(降低性能)
    • 内存空间被分组到称为内存页的块中
    • 内核定位物理内存或交换空间中的每个内存页
    • 内核维护内存页表,登记哪些页位于物理内存/SWAP

查看虚拟内存

1
2
3
4
5
6
7
cat / proc/ meminfo    # 运行实时的数据
# 
MemTotal:    2048000 kB    # 物理内存
MemFree:    438123 kB      # 空闲
MemAvilable    3580848 KB    # 实际可用的空间
SwapTotal:     2048000 kB    #
SwapFree:    2048000 kB

Linux系统每个进程的内存彼此独立

1
2
不同进程无法互访彼此内存空间,内核负责维护这种约束
没有其他进程可以访问内核使用的内存空间

共享内存页

1
内核可创建共享的内存区域,供多进程共享数据,内核负责验证和准入进程

查看当前系统共享内存页

1
2
3
4
5
6
ipcs -m    

# 结果字段:
owner    #创建此共享内存段的帐号
perms    #共享权限
key    #允许其他用户访问此内存段

软件程序管理

运行中的程序称为进程

1
2
3
内核控制所有进程运行(前台运行、后台运行)
初始化进程(init) 负责启动所有其他进程
内核每启动一个进程,都在内存中为其分配独享的一段内存区域存放数据、代码

查看当前进程

1
2
3
4
5
6
7
ps
ps -ax    # 建议加参数

## 显示的字段含义
# PID:进程ID
# STAT:进程状态(Sleep、 Sleep and Wait、Run)
# [process] swapping out    带放括号的都是放到虚拟内存中的

硬件管理

  • 与系统通信的所有硬件都需要将驱动植入内核
1
2
内核编译同时包含硬件驱动(早期唯一方法)
驱动程序以内核模块型式加载
  • 内核模块是一个自包含的驱动程序库,可动态与内核链接/取消链接
  • Linux系统的三种硬件设备文件
1
2
3
1. 字符设备文件: 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符数据的设备(调制解调器、终端)   c
2. 块设备文件: 一次能处理一大块数据的设备(硬盘)      b
3. 网络设备文件:使用包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(网卡)     

Linux为系统上的每个硬件设备创建称为节点的特殊文件

  • 内核通过唯一的数字对标识每个节点()
  • 同类型设备主节点号相同,同一主节点号下,次节点号唯一
1
2
3
4
5
6
7
8
cd /dev && ls -al sd* ttyS*
# 结果显示
brw-rw---- 1 root disk 8, 0 12月5 15:14 sda    # 8,0 主设备标识/次设备标识
brw-rw---- 1 root disk 8, 1 12月5 15:14 sda1
brw-rw---- 1 root disk 8, 16 12月5 15:14 sdb
brw-rw---- 1 root disk 8, 17 12月5 15:14 sdb1
crw- -rW---- 1 root uucp 4, 64 12月5 15:14 ttyS0
crw-rw---- 1 root uucp 4, 65 12月5 15:14 ttyS1

文件系统管理

文件系统定义OS如何在存储设备上存储数据

  • 分区、格式化
  • Linux 支持包括Windows在内的众多文件系统
  • 内核统一使用Virtual File System (VFS) 与不同文件系统进行交互

内核的文件构成

内核二进制文件

  • 内核程序本身,BootLoader加载到内存中执行的内容(位于/boot/中)
  • 基于编译打包的驱动数量不同,内核=进制文件可能很大
  • 内核二进制文件通常被压缩,以便加载内核时节省内存空间
  • 压缩方式不同,将导致内核二进制文件名称差异
不同的Linux内核文件 备注
bzimage (常用)GNU zip压缩的大内核,常被拷贝为4(vmlinuz)
kernel 未压缩
vmlinux 未压缩,通常不用作最终的引导版本
vmlinuz 通用的压缩文件(如ubuntu下:vmlinuz-4.15.0-65-generic)
zimage 使用GNU zip压缩的小内核

内核模块

内核直接与硬件交互

  • 内核与硬件通信需要驱动程序的支持
  • 将硬件驱动和内核的源码一并编译成二进制执行文件(体积大)
  • 将驱动编译为二进制的模块对象文件.ko, 运行时动态链接

硬件驱动的发布

  • 源码:开源精神
  • 二进制文件:保护隐私、功能特性

内核模块(modprob)

1
/lib/modules/<version>/kernel/*.ko

内核源码

获得

  • Linux内核开发库(www.kernel.org –> 稳定版、开发版)
  • 对应Linux发行版的软件库(对本发行版最稳妥,下载方便)
  • 下载源码解压至/usr/src/linux (内核工具默认查找路径)
1
2
链接到指定版本 /usr/src/linux-5.3.12    # 维护多个版本
/usr/src/kernels    # Redhat

内核补丁

  • 针对bug修复和安全补丁的增量内核发行版
  • 内核补丁版本(针对主版本的补丁)
    • 只包含应用于主内核源代码发行版以获得增量发行版的更改(5.3 –> 5.3.1)
    • 使用patch命令将补丁源码包应用于主源码包,然后重新编译
  • 后续补丁版本(5.3.1 -> 5.3.2)
    • 卸载早期版本补丁(patch -R)
    • patch新版本补丁
    • 重新编译

内核头

Linux内核绝大部分使用C语言编写 - C语言头文件:编译时需要的库文件 - 编译内核、模块都需要相同的内核头(库文件)

Ubuntu内核头

1
2
3
4
5
6
7
sudo apt install linux-headers-4.15.0-72-generic
/usr/src/linux-headers-4.1 5.0-72-generic/include/config/*.h    # ubuntu
/usr/src/kernels    # Redhat
# 不同发行版路径不同

# 查看使用的内核版本
uname -r

内核文档

  • 许多独立的文本文件,说明每个源代码文件在内核结构中的作用
  • 针对内核源码做任何操作之前,建议详细阅读文档
  • 由于文档体量巨大,通常以独立包形式发布
  • 文档路径
1
2
/usr/src/linux/Documentation    # Ubuntu
/usr/src/kernels    # Redhat

内核版本

  • 七个内核版本命名方式(系统)

  • Linus于1991年9月发布了初始Linux内核版本号0.01

    • 0表示该版本目的是测试,并非生产环境使用(延用至0.95 – 1 992.3)
  • 1994年3月,Linus 发布了Linux 的第一个生产版本1.0 (1.x.y)

    • x主版本号(奇数表示测试/开发版本;偶数表示稳定/生产版本)
    • y主版本下的补丁版本
    • 此版本号延用至 1.3 (1995.5)
  • 1.3之后Linux内核变化很大,因此下一个版本为2.0 (1996.6)

  • 2.x.y延用1.x.y 的命名方式,直至2.4 (2001.1)

  • 2003.12 Linus发布2.6.0版本,启动了一个新的版本命名系统

    • 由于2.6内核非常稳定,因此新内核版本格式为2.6.x.y(不再通过奇偶数来区分稳定与否
    • 2.6 每个版本都是生产版本(开发版结尾为-rc)
    • 此版本延用至2.6.39 (2011.5)
  • 2011.7 Linus为庆祝Linux内核20岁生日,启动了内核的3.0版本

    • 3.x.y (开发版在结尾加-rc) -直延用至3.19 (2015.2)
    • 3.x.y-z 临时特殊补丁版(主要与紧急的安全修复有关)
  • 2015.4发布4.0版本

    • 4.x.y (与3.0相同)
    • 4.x.y-z (y的第z次微调版本)
  • 2019.3发布5.0版本

    • 目前最新,命名延用以前

查看内核版本

1
uname -r

维护内核

  • 手动编译内核(较少使用,忽略)
  • 使用发行版包管理器维护内核(建议的方式)
  • 模块文件
1
/lib/modules/version/kermel/*.ko
  • 手动编译内核模块,当升级内核时需要重新编译模块
    • Dynamic Kernel Module Support (DKMS)
    • 注册自定义模块后,dkms监视内核变化,并自动运行脚本重新编译安装模块

常用模块命令

1
2
3
4
5
6
7
8
9
# 已安装模块列表
lsmod    # 模块之间存在依赖关系

#  查看模块详细信息
modinfo bluetooth    # 比如查看蓝牙模块的信息

# 安装/删除模块
insmod / rmmod    # 需指定'完整'内核模块文件路径(依赖模块未加载时失败)
modprobe -r    # 或者这种方式安装,只需指定模块名,自动安装依赖(比较友好)

内核排错

查看内核版本

1
uname -r    # -a显示全部信息

/proc目录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# Linux内核创建的动态伪目录
# 在内核运行时查看内核相关的配置、性能
# 包含硬件信息

/proc/interrupts    # 被分配的中断信息
/proc/ioports    # I0端口使用情况
/proc/dma    # DMA

lsdev    # 查看以上综合参数的命令,apt install lsdev
cat /proc/sys/kernel/version     # 查看内核参数


## 修改内核参数
cat /proc/sys/net/ipv4/ip_forward/        # 如:开启路由功能,查看
echo 1 > /proc/sys/net/ipv4/ip_forward    # 如:开启路由功能,修改

sysctl net.ipv4.ip_ forward1    # 或者使用命令,查看
/sysctl -W net.ipv4.ip_ _forward=1   # 使用命令开启,修改

/etc/sysctl.conf    # net.ipv4.ip_ forward = 1    修改配置文件,让它永久生效

# 其他发行版可能在这个目录修改
/etc/sysctl.d    
0%